首页 > 灵异恐怖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965章 俘虏改造

第965章 俘虏改造(2/2)

目录

在平顺县营地,王强指导员正按照大纲组织“实战演练”——模拟日军扫荡时如何掩护百姓转移。

俘虏们起初动作生疏,甚至不知道如何与老乡沟通。王强就让老兵示范:“喊话要接地气,‘大爷别慌,我们护着您走’,不是喊‘群众们,跟我撤退’。”

几轮演练下来,整训的俘虏兵们渐渐找到了感觉,有个俘虏兵甚至想出了“让妇女儿童走中间,青壮年殿后”的妙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些规范的制定,让改造工作从“摸着石头过河”变成了“按图施工”。繁峙县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州战役后,一万六千名晋绥军士兵加入改造队伍时,各营地已能迅速上手。

他们按大纲分组,老兵带新兵,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原晋绥军师长郭静云在参观平顺县营地后感叹:

“以前总说八路军‘土’,现在才明白,这种‘土’是扎根在百姓里的扎实,是打胜仗的底气。”

改造工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俘虏们的思想转变上。在黎城县的一次射击训练中,原国军士兵孙大胜打出了十环的好成绩。

他放下枪,红着眼对李大姐说:“以前打靶是为了不挨长官的鞭子,现在我想练好枪法,去前线打鬼子,为我那被鬼子杀了的爹娘报仇!”这样的场景,在各个营地屡见不鲜。

不少俘虏主动申请加入战斗队伍。武陟县营地的一百多名俘虏兵组成了“补充连”,在训练考核中全部达标,被编入365师的后备部队。

他们在誓师大会上喊出的口号,比谁都响亮:“跟着八路军,打鬼子,保家乡!”那些因年龄、身体原因不适合上前线的,则加入了后勤队伍,有的成了炊事员,有的参与弹药运输,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夕阳下,焦作县城的营地操场上,俘虏们与八路军战士一起唱歌、打球,曾经的隔阂早已消融。远处传来前线胜利的消息——阳泉城被攻克了。

欢呼声中,马二柱对身旁的战士说:“等我改造好了,也去前线,跟你们一起打太原!”

焦作营地的课堂里,谭政委正对着黑板上的“官兵平等”四个字讲解,粉笔末簌簌落在肩头。

“你们看这三个字,”他转身指向窗外,战士们正和俘虏一起抬水,“在这儿,炊事员和营长吃一样的窝窝头,谁也别想搞特殊。”

台下有个原国军排长撇了撇嘴,谭政委看在眼里,招呼他:“张排长,你来说说,以前你们部队里,当官的是不是顿顿有肉?”

那人涨红了脸,半晌才嘟囔一句:“不光有肉,还能打骂小兵……”“所以啊,”谭政委接过话头,粉笔重重敲在黑板上,“这就是咱八路军和他们的不一样。”

平顺县的训练场上,李政委正盯着俘虏们过障碍。一个瘦高个俘虏在矮墙前犹豫不前,他是原晋绥军的机枪手,胳膊上还留着被长官鞭子抽过的疤。

“怕挨揍?”李政委走过去,递给他一块干粮,“在这儿摔了有人扶,练好了有奖励,跟以前不一样。”

那人咬了口干粮,突然攥紧拳头冲过了矮墙,落地时溅起的泥点溅在胸前,像朵倔强的花。

黎城县的农田里,王政委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俘虏们分辨谷穗的成熟度。

“这穗子沉甸甸的才是熟了,就像做人,得实实在在才靠谱。”他抹了把汗,指了指远处帮老乡挑水的俘虏兵,

“你们看,赵大哥以前总说‘当兵的哪用干农活’,现在不也成了挑水能手?”田埂上的俘虏们笑起来,手里的镰刀挥得更欢了。

武乡县的被服厂内,谢政委正给俘虏们发新军装。一个独臂老俘虏接过衣服时,手抖得厉害,袖口磨出的毛边蹭过脸颊——他在国军十年,穿的都是别人穿过的旧衣,领口磨破了还得浆硬了继续穿。

“这衣服是新的,”谢政委帮他理了理衣襟,“新衣服配新人,以后咱就是为老百姓打仗的兵了。”老俘虏突然抹了把脸,粗哑着嗓子说:“俺……俺一定好好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