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962章 晋绥军改造

第962章 晋绥军改造(1/2)

目录

独立十二团的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随后纷纷坚定地点头,表示愿意为了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那些曾被晋绥军迫害的前敢死队政委们,则更是凭借着他们独特的优势,在队伍中迅速发挥出重要作用。

他们对晋绥军的人员知根知底,加之自身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超群的领导能力,很快便赢得了将士们的信任与尊重。

在安阳的集结地,一位身材魁梧、满脸坚毅的敢死队政委站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土坡上,对着周围密密麻麻的独立十三团的将士们大声说道:

“同志们,我知道你们中有些人之前和我之间存在一些过节,但那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如今,我们现在共同面临着一个无比凶残的敌人——小鬼子。“

“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绝不能再继续内耗下去了,必须团结起来,紧密地站在一起,为那些死去的弟兄们报仇雪恨,为我们的国家洗去耻辱!”

一位政工人员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洪钟般在山谷间回荡,深深地触动了在场每一位将士的内心,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陈振华在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晋绥军的整编事宜后,并没有丝毫停歇,他深知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抗日战场上,还有更多艰巨的责任等待着他去承担。

此时,他果断而迅速地率领部队从忻州朝着太原方向稳步迈进。太原,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战略意义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西的大地上,成为各方势力激烈争夺的焦点。

不仅如此,陈振华还特意叮嘱王靖国和郭静云等人,充分利用他们在晋绥军中深厚的人脉资源与广泛的影响力,积极联系那些仍在顽强抵抗的晋绥军将士,耐心地劝他们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尽快放下武器,投降并加入到抗日的正义阵营中来。

毕竟,此时的山西战场上,局势错综复杂得如同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在太原和晋中县城内,分别驻扎着晋绥军的34军和35军这两支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主力部队,在柳林,中阳,临县和宜川,则是驻扎着阎长官的嫡系晋绥军19军。

晋绥军34军的一个师,驻扎在太原城内,而另外一个师,则是驻扎在清徐县和阳曲县县城。

在吕梁、汾阳、方山县和孝义县县城,驻扎着晋绥军33军的两个师,凭借着当地复杂的地形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还在坚守着阵地,与此时驻扎在介休和临汾的365师的将士们对峙。

在晋中方向,晋绥军35军的两个师,分别驻扎在晋中、太谷、祁县和寿阳,但是也在129师的猛烈攻击下艰难地抵抗着。

而日军方面,在太原不仅设有第26师团的总部,还驻扎着一个旅团的兵力,他们妄图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牢牢掌控这片土地,进一步实现其侵略野心。

在忻州战斗取得辉煌胜利后,八路军的365师以及120师、129师、115师士气大振,如同猛虎添翼,更是加大了对晋绥军的攻打力度。

这一战略举措,一方面是为了削弱日军在山西的力量,逐步瓦解日军在晋省的军事布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强大的军事压力,促使更多晋绥军将士清醒地认识到局势,摒弃错误的立场,毅然决然地弃暗投明。

此时的晋绥军,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太原、吕梁以及阳泉等地的县城,他们仿佛置身于日军与八路军的双重压力之下的风暴中心,正面临着艰难而关键的抉择。

在这样的严峻局势下,王靖国、郭静云等人积极响应陈振华的指示,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各种秘密而有效的渠道,与那些仍在抵抗的晋绥军将士取得联系。

他们精心挑选了一批口才出众、善于说服的人员,秘密潜入晋绥军的营地,向将士们详细传达当前的战局以及投降后的政策与待遇。

“弟兄们,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光明的抗日道路,八路军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咱老百姓,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而战。现在投降,我们就能携手并肩,一起打鬼子,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在他们苦口婆心的努力劝说下,一些晋绥军将士开始动摇。他们亲眼目睹了忻州之战后八路军对投降将士的妥善安置,看到了八路军真诚的态度和抗日的坚定决心,也深刻感受到了日军在战场上的残暴与不得人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晋绥军将士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权衡,最终选择放下武器,向八路军投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