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宰相困江南(2/2)
“老夫……老夫应该能成。”
刘淮闻言笑了两声,方才点头:“既然如此,那我就要说我的条件了。”
虞允文长舒一口气,正色说道:“刘大郎请讲。”
刘淮伸出一根手指:“其一,这一仗将山东家底都打没了,虞相公若是想要在今年秋后动兵,恕不奉陪。”
虞允文抱着胳膊说道:“刘大郎,在老夫面前,你还要遮掩什么?你明知道北伐少不了你们,且说一说条件吧。”
若是宋军北伐,与金国主力死磕,而山东义军这支半独立的兵马不动,那岂不是成了宋军为刘淮火中取栗了?
到时候让刘淮彻底坐大,虞允文哭都找不到坟头。
事实上,虞允文打的正是让刘淮率领汉军主力与金军决战,自己跟在身后捡便宜的主意,根本不会让刘淮坐山观虎斗。
对此刘淮知道吗?
自然是知道的。
可关键就是南宋可以关起门来守着半壁江山小朝廷,可中原是中原人的中原,面对近在咫尺的战争,无论刘淮还是汉军上下,都不可能躲过去的。
“虞相公爽快!”刘淮当即拍掌说道:“我们需要粮草,需要匠人,需要读书士子,北地疲敝,什么都需要。而我们什么时候能启动北伐,就看这些缺口什么时候能补上了。”
“需要多少钱粮?”
“越多越好。”
“越多越好?”虞允文差点没被气笑:“刘大郎,老夫直接将江南赋税全都缴到山东,如何?”
刘淮这等厚脸皮之人哪怕这种挤兑,直接拱手说道:“那就有劳虞相公了。”
“你这厮……”
两人讨价还价半天,方才大略定下来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最主要的还不是送来多少粮食,而是虞允文承诺会在两淮清理商道,严惩各地私设税卡,使商路通畅。
徐州铁厂与海州盐场都可以算得上是印钞机的存在,在海运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黄河到两淮散货,虽然利润低了一些,但胜在稳定。
刘淮饮了一口茶水,方才伸出第二根手指说道:“第二,我既然已经将京东两路宣抚使的位置让了出来,并且给予张孝祥等人知州与节度府官吏的官职,虞相公也应当劝一下朝廷上的衮衮诸公,莫要蹬鼻子上脸。”
虞允文皱眉问道:“你待如何?难道还会因为朝廷派来一名知州通判而翻脸不成?”
刘淮冷冷回答:“东海的波涛,可是很急的。难道朝廷还会因为知州通判落水而亡,而与我翻脸不成?”
虞允文当即有些勃然:“按照你的说法,以后山东就不归国家所有了吗?”
刘淮也作色说道:“若是派来一些酒囊饭袋,到时候将山东局面弄得一片糟,金贼趁势攻来。到时候莫说山东,两淮也不见得妥当!”
两人又是唇枪舌战一番后,又是互相作了妥协。
虞允文保证就算派遣官员,也都是能臣干吏。同样也会按照宋国处置边地的传统,尊重各个军头的意见,也就是说魏胜与刘淮二人有一票否决权。
刘淮继续说道:“其三,山东各军的封赏,都要定下来,我可以以授田来激励基层士卒,可大宋不至于让我出所有钱粮吧?”
虞允文彻底对刘淮的厚脸皮无奈了:“也就是说山东诸军大宋说了不算,打胜仗了之后还得掏钱?”
刘淮诧异说道:“金贼如果不是由我们山东兵马击溃,很有可能就去攻打两淮了,既然我们为宋国出力,为何不能讨赏?”
虞允文也不搭腔,反而嗤笑一声说道:“既然如此,让辛弃疾当天平军总管,挂在淮西大军名下可好?到时候莫说赏赐,军饷粮草老夫都可以解决。”
刘淮也笑了:“若是再来一次淮西之叛,那我就不管了。”
天平军下一步也要进行卫所化改革,也要进行改编与授田,普通都会在山东扎根。
虞允文就算能拉走一些将领,也拉不走一整支兵马。
两人再次犹如小商贩般讨价还价一番后,虞允文还是进行了让步,许诺了许多财货。
这不是虞允文发善心了,而是宋国官家赵眘初登大位,如果想要利用这场大胜来稳固地位,那么靖难大军与忠义大军就必须是自己人,必须是宋国的兵马。
否则如何能算是宋国的大胜?
可如果山东义军是宋国的兵马,那大胜了没有赏赐算什么?这么干以后谁还会为了你赵官家卖命?
“大略就只有这三条了。”刘淮说完了自己的条件,对虞允文笑着说道:“剩下的还等我们内部商量出一个章程来,再来补充。”
虞允文苦笑说道:“刘大郎,你这厮可真是个奸猾商贾,钻到钱眼里了。”
刘淮笑着回答道:“彼此彼此,虞相公,当家的就得精明算计才行,否则底下小的就该吃不饱饭了。”
两人同时起身,击掌三下,以示约成。
然而虞允文却没有转身坐下,而是越过围幛看向了北方,定定不语许久之后,方才说道:“刘大郎,你可知道我从没有去过河北?”
刘淮摇头以对。
“我只是在书中看过河北平原的壮阔,西域的壮丽,山西的形胜,幽燕的奇绝,辽东的白皑。却从来没有亲眼看过。”虞允文语气变得有些怪异:“我原本其实是有机会的,因为我十岁懂事的时候,正是大宋丰亨豫大烈火烹油之时,那时若是有家中长辈带我去北地游历一圈,说不定我还可以有些记忆。”
“但是如今,我去过最北的地方,竟然只是前年充当贺岁使,去探金国虚实时,抵达的汴梁。”
虞允文说到此处,脸上已经有些苦涩,他转头看向了刘淮,摊开了双手:“刘大郎,你难道不觉得好笑吗?我身为汉家显贵,来日要作宰相的人物,去过的最北方,竟然是中原的汴梁。”
刘淮到了此时,也收起了之前戏谑的模样,变得肃然起来。
相同才能之人,在不同时代的命运也是不同的。
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诸葛亮、岳飞这等惊艳绝伦之人又能如何,在整个文明都在衰落的大势之下,雄心壮志也只能匆匆埋葬罢了。
卫、霍、李靖等人有此等功业,难道是因为才华要比岳飞高上数倍吗?借势而为罢了。
如同身前的虞允文,如果生在汉唐之时,以他的才华心性,不一定会比古之名臣要差,只不过生在了南宋,可能几十年的拼死争锋,也不过才能与霍光等明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时也命也。
虞允文仿佛没有指望刘淮能有回答,继续喃喃说道:“我曾经读过《唐书·天文志》,其中有一篇,开元年间,在铁勒与回鹘以北,有个部族唤作骨利干,他们派使臣来大唐朝贡。
骨利干使臣说,他们那个地方到了夏天的时候,昼长夜短,太阳落山的时候煮羊肉,羊肉还没熟,太阳就又升起来了。
当时的玄宗皇帝与诸位宰执都十分惊奇,却也没有将骨利干使臣的话当作妄语,而是顺着大唐疆土,由北向南,自铁勒开始,辽东、河北、中原、江南、岭南,乃至于林邑国,展开了一系列测绘。
然后,大唐得出结论,南北五百二十六里,同一时刻,八尺之表,影差二寸有余。不仅仅证明了曾经大儒那句‘王畿千里,影移一寸’的错误,论证了骨利干使臣是在说实话,而且有了推断……”
说着,虞允文脸上也有些一些怪异之色,仿佛夹杂着苦涩与惊异,还有些许羞愤之态:“洛阳以北,九千八百一十里处,从五月开始,就不会有黑夜,而是整日都是白昼了。骨利干这个部族,居住的地方,还是比较靠南的。”
听到这里,不知为何,刘淮也有些头皮发麻之感。
这不就是北极的极昼现象吗?
唐朝开元年间,虽然没有人抵达北极圈,却通过大范围的实验与数学推论,将此事推算出来了。
“我看完这篇天文志的时候,大约是三十岁,当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心思百转,连着三四日食不知味,无法安寝。”虞允文不顾刘淮的反应,继续说道:“当时思维纷乱,可到了最后,我竟然有了一个想法。以如今的大宋国土,竟然连这等测绘都做不到了吗?汉家的天地,竟然已经到了如此狭窄的地步了?”
“现在想来,我正是从那一天开始,定下了恢复之志。”
“我……我想要到极北之地看一看,是不是到了五月就不会有落日,不会有黑夜!”
虞允文说到这里,终于停了下来,再次转头看向了刘淮:“刘大郎,这种心情,你能明白吗?”
刘淮沉默了半晌,方才一字一顿的回答:“总会有汉人,再次收复北海,复汉唐之全境的!”
虞允文脸上没有一丝意外,当即点头说道:“也许吧,如果我无法看到那一日,刘大郎且将我的骨灰撒到彼处可好?”
刘淮缓缓点头。
结束了最后一轮试探之后,虞允文拱了拱手,走出了围幛。
而刘淮则显得十分没有礼貌,只是坐在围幛之中,仰头看着天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很快,王雄矣与罗慎言两部让开了黄河通道,宋军直接拔营离开。
伴随着宿迁战事的收尾,这场由金国内战引发的山东、河北、中原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