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1874,新中华帝国的崛起 > 第282章 世界大战(二十七)

第282章 世界大战(二十七)(1/2)

目录

圣彼得堡的秋雾裹着寒意,临时政府大厦的窗户被贴上了“紧急会议”的纸条,却挡不住外面游行队伍的呼喊声——“打倒卖国政府!”“还我土地!”的口号像冰雹砸在玻璃上,震得桌上的南洋党造玻璃杯嗡嗡作响。杯身上印着“雅加达玻璃厂”,是陈德康副党首(南洋党)上周送的,如今里面的咖啡早就凉透,像临时政府的命运。

克伦斯基攥着电话听筒,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听筒那头是韩建国大使(联合帝国驻圣彼得堡大使,北方党)的声音,带着刻意的疏离:“克伦斯基先生,秦树贤总督(东西伯利亚总督,北方党)的三个师还在勒拿河沿岸,王泰兴大臣(联合帝国陆军大臣,北方党)说‘未接到支援命令’——许德华大臣(联合帝国工业大臣,北方党)更关心铁矿开采权的确认,不是临时政府的‘内部危机’。”

“你们答应过支援的!”克伦斯基的声音破了音,桌上的北方党“鞍山-1914”型步枪滑到地上,枪托磕在黄金集团的催款单上,大卫·陈·斯坦利(联合帝国海外党党首)的签名像个嘲讽的印记,“李沃夫总理已经签了铁矿协议,赵文涛大臣(联合帝国商业大臣,南方党)的测绘队都去基辅了,你们不能见死不救!”

“协议是协议,支援是支援。”韩建国的声音隔着电话线传来,带着一丝冷笑,“朱世豪局长(联合帝国军情局局长)刚发来情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赤卫队已经控制了涅瓦河大桥,陈德康副党首的南洋联邦商船正往海参崴运橡胶,谁也不想站错队——李光首相说了,联合帝国‘尊重俄国人民的选择’,不管选择的是谁。”

电话被挂断的忙音,成了压垮克伦斯基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瘫坐在南方党造的皮椅上,椅背上“魔都家具厂”的标签还没撕掉,是林建斌副党首(南方党)送的“办公物资”,条件是临时政府优先采购南方党棉布。现在想来,那些“支援”不过是四党撒下的诱饵,临时政府不过是他们撬动俄国资源的棋子,没用了就随手丢弃。

“他们来了!”米留可夫突然指着窗外,声音发颤。赤卫队举着红旗冲过街角,士兵们穿着临时政府发放的南方党“魔都-1916”型棉布军装,却喊着反对临时政府的口号——昨天还有一个营的士兵带着南洋党“雅加达-1915”型迫击炮投靠赤卫队,说“宁可为苏维埃打仗,也不替联合帝国当炮灰”。

李沃夫总理慢慢站起来,拿起桌上的退位声明,纸上的墨水是北方党造的“鞍山牌”,许德华大臣的钢厂附属厂生产的,如今要用来写下临时政府的终章。“别挣扎了,克伦斯基。”他声音平静,“我们从一开始就输了,输在以为联合帝国的物资是救命稻草,其实是索命的绳——郭全铭大臣(联合帝国农业大臣,南洋党)的大米要靠乌克兰小麦换,陈德康的橡胶要靠海参崴码头换,我们早就把俄国的根卖光了。”

话音刚落,赤卫队的枪声在楼下响起。克伦斯基抓起地上的步枪,却发现枪膛里没有子弹——后勤官说“子弹优先送往前线”,其实全被联合帝国的商人倒卖,宋旭辉大使(联合帝国驻柏林大使,北方党)的人上个月还在柏林见过这批子弹,被克虏伯工厂装在德军的弹链上。

“走!从后门走!”米留可夫拉着克伦斯基往楼下跑,慌乱中撞翻了装满文件的柜子,临时政府与四党签订的抵押协议散了一地:勒拿河铁矿给北方党、乌克兰小麦给南方党、海参崴码头给南洋党、巴库石油给黄金集团——这些用俄国资源换来的“支援”,最终成了钉死临时政府的棺材钉。

冬宫广场上,赤卫队的红旗插上了宫殿的穹顶。伊万·彼得洛夫站在人群中,看着临时政府官员被押出来,他们穿着南洋党造的丝绸衬衫,戴着北方党造的怀表,却连一件像样的武器都没有——那些联合帝国支援的物资,要么被德军缴获,要么被士兵倒戈时带走,只留下一堆无法兑现的协议。

“听说了吗?苏维埃要跟联合帝国谈条件了。”旁边的赤卫队员递来一块黑面包,是用南洋联邦的大米磨的粉,郭全铭大臣的“救济粮”,现在成了苏维埃的“慰问品”,“陈德康副党首的人已经跟托洛茨基见过面,说愿意继续供应橡胶,用海参崴码头的使用权换——跟临时政府的条件一模一样。”

伊万咬了一口面包,甜味里带着熟悉的金属味。他想起在里加前线,用北方党步枪卡壳的窘迫,用南洋党迫击炮打偏的无奈,还有南方党棉布军装挡不住寒风的刺骨——不管是沙皇、临时政府还是苏维埃,联合帝国四党永远盯着俄国的资源,换的只是合作的对象,不是掠夺的本质。

“至少他们说要分土地。”赤卫队员的声音带着期待,“托洛茨基说,要把联合帝国占的勒拿河铁矿收回来,把乌克兰的小麦分给农民,不再用资源换劣质物资——朱世豪局长的人虽然还在圣彼得堡活动,但苏维埃有赤卫队,不是临时政府那种软骨头。”

伊万没说话,只是抬头看着冬宫的红旗。他知道,新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联合帝国的四党不会轻易放弃嘴边的肥肉,德军还在里加囤积兵力,协约国也在盯着俄国的战后利益——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想要真正平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帝都(联合帝国首都)总理府的四党会议上,李光首相把苏维埃掌权的情报钉在地图旁,冬宫的位置被画了个红圈,周围标注着“勒拿河铁矿”“乌克兰小麦”“海参崴码头”“巴库石油”,每一项都对应着四党的利益诉求。

“北方党要跟苏维埃重新确认铁矿协议。”陈宏斌副党首(北方党)敲着桌子,语气不容置疑,“韩建国已经跟托洛茨基的代表接触了,许德华大臣的钢厂不能断原料,就算换了掌权者,铁矿开采权也得拿到——南方党别想插手,没有我们的钢,他们的棉布造不成军装。”

周伯宜党首(南方党)立刻拍案反驳:“小麦订单本来就是南方党的!林建斌的人在基辅已经跟当地农民合作社谈好了,用魔都棉布换小麦,赵文涛大臣的商队都装船了,苏维埃要是敢拦,我们就停了他们的棉布供应——南洋党想抢生意,让陈德康跟奥斯曼换橡胶去,别来搅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