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游泳队的小海豹 > 第311章 大二上学期(2)

第311章 大二上学期(2)(1/1)

目录

清晨五点半,生物钟准时唤醒林芷琪。窗外的北京还浸在墨蓝色的晨雾里,宿舍楼道里只有零星几个早训队友的脚步声。她轻手轻脚地摸出枕头边的运动手环,屏幕亮起,显示室外温度5c,湿度62%——这样的天气适合游泳训练,却得在热身时多花十分钟预防肌肉拉伤。

从衣柜里翻出国家游泳队定制的速干训练服,套上加绒外套,林芷琪踩着运动鞋走向宿舍楼下的集合点。楼道里,她遇见了同样要去早训的室友姜语桐,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加快脚步。姜语桐手里攥着两个热乎的肉包,递给林芷琪一个:“食堂阿姨特意留的,说你早训耗体力,得多吃点碳水。”咬下一口,肉馅的香气混着面皮的温热在嘴里散开,林芷琪想起小时候妈妈李媛总在她去省队训练前,早起蒸一笼包子,如今虽离家千里,却总有人在细节里给她温暖。

六点整,训练大巴准时从北京体育大学校门口出发,驶向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游泳馆。车上,队友们大多还没完全清醒,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林芷琪却掏出手机,打开体育解说专业课的笔记,小声背诵着国际泳联最新的裁判规则。上周《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课上,李修文副教授强调,作为体育解说员,不仅要懂运动技术,更要熟悉赛事规则,这样才能在解说时精准解读每一个判罚。

六点半,抵达游泳馆。更衣室里,林芷琪熟练地换上泳衣,戴上泳帽和泳镜,对着镜子做了一套简单的拉伸——颈部绕环、肩部旋转、髋关节开合,每个动作都标准到能当教材。她记得省队胡教练第一次教她热身时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就像精密的仪器,热身就是给仪器上润滑油,少一步都不行。”十年过去,这句话早已刻进她的肌肉记忆里。

七点整,早训正式开始。主教练李霄汉吹响哨子,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进行耐力训练,一组专注技术打磨。林芷琪被分到技术组,今天的重点是蛙泳出发转身的细节调整。“注意手臂入水时的角度,再小一点,减少水阻!”李教练拿着秒表站在池边,声音透过扩音器传到泳池里。林芷琪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跃入水中,冰凉的池水瞬间包裹全身,却让她的神经更加清醒。

划水、蹬腿、换气,每一个动作都在脑海里拆解成无数个细节:手掌的弧度要像抓着一个无形的水球,蹬腿时脚掌要完全绷直,换气时头部只露出水面三分之一。游到池边转身时,她特意放慢速度,感受身体在水中的旋转轨迹,回想上周郑珊教练给她看的技术录像——覃海洋在转身时,身体与水面的夹角保持在15度左右,既节省时间又能保持速度,她正一点点模仿着调整自己的动作。

九点半,早训结束。林芷琪和队友们一起冲澡换衣,前往训练局食堂吃早餐。早餐桌上,她端着一碗小米粥,夹起一碟清炒时蔬,正低头吃饭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哥哥林祈安发来的消息:“今天古典舞课学了新动作,晚上视频给你看?”林芷琪笑着回复:“好啊,不过我晚上有《国际体育报道(双语)》的作业,可能要等我写完。”兄妹俩虽在不同的大学,却总习惯分享彼此的日常,就像小时候在幼儿园里,林祈安会把自己的糖果分给她,她会把画得最好的画送给哥哥。

十点十五分,训练大巴返回学校。林芷琪快步走向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楼,第二节是王岚教授的《新闻学概论》。走进教室时,离上课还有十分钟,她选了第三排靠走廊的位置——这个位置既能清楚看到黑板,又方便下课后快速赶往图书馆。放下书包,她从抽屉里拿出笔记本,翻到上节课记的“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旁边补充了昨天看的《人民日报》体育版报道案例:一篇关于全国游泳冠军赛的新闻,详细列出了每个项目的成绩、运动员采访和赛事背景,完美诠释了“用事实说话”的准则。

十点半,《新闻学概论》准时开课。王岚教授今天讲的是“新闻采访技巧”,她结合自己当年采访奥运会的经历,告诉同学们:“采访运动员时,不要只问‘你现在心情怎么样’,要关注细节,比如‘刚才比赛时,你在最后50米加速时,脑子里在想什么’,这样才能挖出有温度的故事。”林芷琪听得格外认真,手里的笔不停记录,偶尔抬头用手机拍下黑板上的重点。作为既是运动员又是新闻学学生的双重身份,她比其他同学更清楚,什么样的采访能让观众看到运动员背后的付出。

十二点十分,下课铃声响起。林芷琪和姜语桐、王梦婷一起去学校食堂吃午饭。食堂里人声鼎沸,她们排队买了两荤一素:清蒸鱼、宫保鸡丁和炒青菜。找座位时,遇见了《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的陈璇讲师,陈老师笑着问林芷琪:“上次让你练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怎么样了?下周上课要抽查哦。”林芷琪赶紧点头:“每天晚上都在宿舍练,现在能坚持三分钟不换气了!”陈老师满意地点点头:“继续加油,语音发声是播音主持的基础,就像你们游泳的划水动作,基础打不好,后面很难提升。”

午饭后,林芷琪和室友们回到宿舍。一点到两点是午休时间,她定好闹钟,躺在床上却没立刻睡着。脑子里反复回放着早训时的技术动作,又想起下午《体育现场报道》课要模拟解说一场游泳比赛,得提前准备解说词。她拿出手机,打开国际泳联官网,查了最近一场世锦赛蛙泳决赛的成绩数据,在备忘录里写下解说框架:开场介绍参赛选手背景,比赛中重点描述技术特点,冲线后分析成绩背后的训练故事。

两点整,闹钟响起。林芷琪迅速起床,换上学院统一的播音主持专业实训服——白色衬衫配黑色西裤,显得干练又专业。拿起提前准备好的解说手稿,她和姜语桐、王梦婷一起走向实训楼。《体育现场报道》课在实训楼的模拟演播室上课,张弛讲师要求同学们分组,每组模拟一场赛事报道,其他同学当观众,最后集体点评。

林芷琪所在的小组抽到的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她负责解说最后50米的冲刺阶段。站在模拟演播台后,看着面前的提词器和摄像机,林芷琪深吸一口气,用陈璇讲师教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调整气息,然后开口:“各位观众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巴黎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的最后50米!林芷琪——哦不,是参赛选手正在全力冲刺!她的蹬腿力度明显加强,每一次划水都像在水中射出的箭,身后的水花被她劈成两道白色的弧线……”

解说结束后,张弛讲师点评道:“芷琪的解说有两个优点,一是技术描述很专业,能准确说出运动员的动作特点;二是有画面感,让观众能通过声音想象比赛场景。但有个小问题,解说时要注意避免代入个人情绪,比如刚才说‘像在水中射出的箭’,可以调整为‘动作连贯性强,推进力明显’,这样更客观。”林芷琪认真记下点评,心里暗暗决定,晚上要再看一遍孙正平老师解说的奥运会片段,学习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客观性。

四点半,《体育现场报道》课结束。林芷琪没有回宿舍,而是直接去了学校图书馆。她要为下周《新闻写作》课的作业找资料——一篇关于“青少年游泳训练现状”的深度报道。在图书馆的体育文献区,她找到几本相关的书籍,比如《中国青少年游泳训练发展报告》《青少年体育教育与训练研究》,又在电子资源库中检索了近三年的相关论文,重点标注了“青少年游泳训练中的伤病预防”“校园游泳课程开展情况”等内容。

六点整,图书馆闭馆铃声响起。林芷琪抱着一摞资料走出图书馆,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给妈妈李媛打了个视频电话,电话里,李媛正在工作室指导配音学员,背景里传来熟悉的台词声。“今天训练累不累?专业课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李媛的声音带着关切,林芷琪摇摇头:“不累,今天早训调整了转身动作,专业课学了新闻采访,都挺顺利的。”挂电话前,李媛叮嘱她:“晚上别熬夜写作业,记得喝爸爸给你寄的养生茶,对嗓子好。”

六点半,林芷琪回到宿舍,泡了一杯爸爸林峰寄来的胖大海菊花茶,坐在书桌前开始写《新闻写作》作业。她先整理白天在图书馆找的资料,把“青少年游泳训练现状”分成“优势”“问题”“建议”三个部分,然后结合自己从省队到国家队的训练经历,补充了“教练资源分配不均”“青少年运动员学业与训练平衡难”等实际问题。写累了,她就站起来,对着镜子练一会儿《播音主持礼仪与形象》课上学的站姿——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下巴微收,眼神平视前方,顾岚讲师说,好的仪态能让解说员在镜头前更有亲和力。

八点整,室友哈斯木·阿依努尔·阿里木亚提回到宿舍,手里拿着一本维吾尔语版的体育杂志。“芷琪,你看这篇关于中亚游泳赛事的报道,要不要一起翻译?可以当《国际体育报道(双语)》的作业素材。”哈斯木说着,把杂志递给林芷琪。两人坐在书桌前,一边查词典,一边讨论专业术语的翻译,比如“蛙泳蹬腿”翻译成维吾尔语时,要准确体现“蹬夹”的动作特点,“转身技术”则要突出“连贯性”。哈斯木还教林芷琪说维吾尔语的“加油”,两人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发音,宿舍里不时传来笑声。

九点半,林芷琪完成了《新闻写作》作业的初稿,发给《新闻写作》课的蒋帆讲师,请求提前指导。蒋老师很快回复:“整体框架清晰,建议增加一个具体案例,比如某中学游泳队的训练情况,这样报道会更有说服力。”

十点整,林芷琪开始准备明天的早训装备。她把泳衣、泳帽、泳镜放进运动包里,又在包里塞了一瓶运动饮料和一条毛巾——明天早训要进行200米蛙泳的耐力测试,得提前做好准备。收拾完装备,她打开运动手环,查看今天的训练数据:游泳训练1500米,步数步,卡路里消耗1800大卡。看着数据,她想起《运动训练学概论》课上邱枫教授说的“运动负荷监控”,赶紧在训练日志上写下:“今日负荷适中,明日可增加500米训练量。”

十点半,宿舍熄灯。林芷琪躺在床上,回想这一天的生活:从清晨的早训到深夜的作业,从游泳馆的水花到演播室的镜头,从专业课的知识到室友的陪伴,每一个瞬间都充实而温暖。她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省队游泳池里游完50米时,胡教练对她说:“芷琪,你天生就该在水里发光。”如今,她不仅在泳池里追逐梦想,还在体育解说的领域努力成长,或许未来某一天,她真的能站在国际赛事的解说席上,用声音让更多人感受到游泳的魅力。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书桌上的训练日志上。林芷琪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期待着明天的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又会有新的挑战和成长在等着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