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大一下学期 13(2/2)
林祈安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妹妹虽然年纪小,但一直很懂事,也很理解他。
“你们俩都厉害!”奶奶插话道,“爷爷和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要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林芷琪和林祈安相视一笑,点了点头。他们知道,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四好的,我将扩充“下午回学校”的部分,增加林芷琪下午的课程安排,包括法学课和汉语言文学讲座的内容,并进一步丰富细节,使其更加完整和生动。
---
四、下午回学校
吃完午饭,林芷琪稍微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准备回学校。她知道,虽然比赛结束了,但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她不能落下学业。
“小芷,你要回学校了吗?”奶奶看到林芷琪收拾东西,有些不舍地问道。
“嗯,奶奶,我得回学校了。还有好多功课要补呢。”林芷琪回答道,脸上带着一丝歉意。
奶奶点了点头,眼中满是理解:“去吧,好好学习,别太累了。”
林芷琪背上书包,走到门口,回头看着家里的每一个人,眼中满是感激:“谢谢你们,我走了。”
“路上小心!”爷爷叮嘱道。
“小芷,加油!”林祈安也鼓励道。
---
回到学校,林芷琪走进校园,阳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显得格外宁静。她快步走向图书馆,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她打开书本,开始认真地学习。虽然比赛让她疲惫,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她重新充满了力量。她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泳池与课堂的午后时光
归校路上的期待
吃完午饭,林芷琪背着书包站在门口换鞋。奶奶赵朝云塞给她一袋刚烤好的蔓越莓饼干:“下午上课饿了垫垫,别总啃面包。”爷爷林景澜拎着她的理疗包跟出来:“艾草贴记得每天换,训练前贴在膝盖上能护着点。”
“知道啦爷爷!”芷琪抱着饼干袋回头笑,“等周末回来给您带北体大的茯苓糕。”林祈安帮她把书包甩到肩上:“晚上视频给你看我新排的舞蹈片段,里面有你比赛转身的影子。”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柏油路上,芷琪耳机里放着《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录音。李修文老师的声音伴着风声传来:“优秀解说员要做技术翻译官,把专业术语变成观众能懂的语言。”她脚步轻快,心里盘算着下午的课程——《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和《国际体育传播》讲座,都是不能错过的重头戏。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
走进教学楼时,走廊里已经飘着同学们练声的声音。《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的赵昕副教授是业内知名的体育解说顾问,她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芷琪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刚翻开笔记本,姜语桐就抱着书跑过来:“昨晚发你的模拟解说稿看了吗?赵老师说今天要抽人现场点评。”
“看了看了,改到凌晨两点。”芷琪指着笔记上的红笔批注,“把‘划水效率’改成‘每划前进距离’,这样观众更容易理解。”上课铃响时,赵老师抱着案例视频走进教室,投影仪立刻亮起往届世锦赛的经典画面。
“今天我们分析蛙泳决赛解说的情感把控。”赵老师播放着比赛视频,“注意看运动员触壁瞬间,解说员的语气变化如何传递激动情绪,又不失去专业度。林芷琪,你来模仿这段解说试试。”
芷琪深吸一口气站起来,脑海里闪过自己比赛触壁的瞬间,声音里自然带上了真实的激动:“最后五米!她加速了!划水频率明显加快,每一次蹬夹都充满力量——触壁!新的全国纪录诞生了!”全班掌声响起时,她才发现手心都出汗了。
“非常好!”赵老师赞许点头,“把自身经历融入解说,情感就不会空洞。但要注意语速控制,激动时更要留出让观众感受的停顿,就像游泳时的呼吸节奏。”
国际体育传播讲座
下课铃刚响,芷琪就抓起书包冲向学术报告厅。今天的讲座主题是“多语言体育解说的文化适配”,主讲人是arkwillias外教,也是她《国际体育报道》的任课老师。报告厅里已经坐满了人,哈斯木正朝她挥手:“给你占了前排位置,马克老师说要现场模拟英语解说。”
马克老师穿着印有奥运五环的t恤,一开场就播放了不同国家解说员对同一赛事的片段:“体育解说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解码。比如解说‘拼搏精神’,中文强调‘坚持不懈’,英文更侧重‘nevergiveup’的个人意志,日语则注重‘团队协作’的表达。”
当播放到女子蛙泳决赛片段时,马克老师突然指向芷琪:“请用三种语言解说最后冲刺,注意文化差异。”芷琪站起身,先用中文强调“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再用英文突出“fighttilltheend”的激情,最后用哈斯木教的维吾尔语表达“团队支持下的突破”,赢得全场掌声。
“完美示范!”马克老师竖起大拇指,“这就是国际传播的核心——既准确传递信息,又尊重文化语境。就像游泳要适应不同泳池的水温,解说也要适配不同受众的文化习惯。”
回到宿舍时,王梦婷正对着电脑改策划案。“今天的讲座怎么样?”她推了推眼镜,屏幕上是体育赛事推广方案,“我在想能不能把多语言解说融入赛事直播,吸引更多国际观众。”芷琪放下书包,从饼干袋里拿出两块递过去:“马克老师说关键是文化适配,就像咱们做解说,不能生搬硬套术语。”
哈斯木抱着刚买的烤包子回来:“刚好在食堂碰到姜语桐,她说你们要去吃饭?带上我!我给你们当翻译,现场演示跨文化解说。”三人相视而笑,挽着胳膊走向食堂。
食堂里飘着糖醋排骨的香气,芷琪刚打好饭,就被姜语桐拉到角落:“快说说多语言解说的秘诀!我下午听哈斯木说你现场秀了三国语言。”芷琪夹起一块排骨笑道:“就像这排骨要适配不同口味,糖醋、红烧、清蒸各有吃法,解说也要根据文化背景调整表达。比如解说转身技术,对专业观众说‘角度偏差0.5度’,对普通观众说‘就像开车转弯更精准’,对国际观众可能要比喻成‘likeadaurngontiptoe’(像舞者踮脚旋转)。”
“这比喻绝了!”姜语桐眼睛一亮,“那我拍体育摄影时也能这么干?用不同镜头语言适配观众,特写运动员表情传递情感,全景展示赛场氛围,就像多语言解说一样。”芷琪舀了一勺冬瓜排骨汤:“完全可以!就像这汤里的冬瓜,看似不起眼却能调和味道,好的镜头语言或解说比喻,就是让专业内容更易被理解的‘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