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物资调配(1/2)
更何况,通过这些物资的交流,这些队长们突然发现,用部落的物资来换取其他部落的人口和原材料,要比之前以物换物的交换方式轻松太多。
甚至在有些地方,比抢来的还快。
“陶器和食盐,这两样东西虽然在部落非常常见和普遍,但对于其他部落来说,它们的用处仍旧很大。”
熊洪看着工坊的几个负责人,微笑着说道,虽然他不准备在部落推广商业贸易的行为,但正常的物资交流还是可以的。并且,对于熊部落来说,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换取更多的人口、原材料。
“食盐每个月差不多能产出2000斤,陶器的话,一般的陶锅、陶缸,开窑一次,就有几十上百件。”
熊木对这两个工坊都有很深的感情,毕竟熊部落最早一批的工坊,就是制陶和煮盐,而且是在他手上成立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以及明观院的指导,无论是制陶还是煮盐,都有一套成熟的流程,所产出的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
“陶器生产起来很简单,食盐的提炼虽然复杂了一些,但只要原材料够,数量也不会少,而这两样东西,可以让他们的饮食发生变化,让河谷诸部节约更多的粮食,我想他们肯定会喜欢的。”
“不错,这两样肯定要带的,而且我还有个想法。”
熊杰作为熊木的徒弟,发明了不少好东西,在部落里也算是“德高望重”,他对熊木的提议自然是赞同的,“可以在三号营地再建造一处制陶坊,就地生产陶器,这样就不用浪费运力,来运送这些笨重的陶器了。”
“而且,也能避免在运送过程中,这些陶器被颠坏、弄破。”
熊洪等人对此表示赞同,当初在吸收完凌河诸部后,陶器的运送的确很成问题,因为陶器毕竟不如金属结实,一个运送不当,就会破损。而且还需要经常更换新的——尤其是没有上釉的陶器,用于装水的时候,使用寿命普遍都不长。
而且陶器使用久了,会越用越脆,一不小心就会破损,所以到现在为止,除了一些装粮食的大缸,煮饭用的陶锅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一下。
熊部落现在倒是已经开始用青铜鼎或者锅来烹煮食物,但这些陶器,在各个村子和部落里依旧是最常用的生活器具。
而新建制陶坊也不是没有先例,比如白骨洞营地,当初就在山谷里建造了一处,到现在还源源不断地为白河、貊林、鹿山诸部以及朝阳营地等提供陶器。
“这个想法不错,本部这边的制陶坊,培养了一批制陶匠人,让他们去三号营地,也能就地解决陶器的供应难题,节省下来的运力,可以运送更多的食盐和麻布。”
众人都表示同意,毕竟新建一处制陶工坊,对部落来说好处还是有很多的,最主要就能节省部落的运力。
拿最简单的陶碗来说,运输一百件陶碗,就需要在每个陶碗之间,用粟杆或者干草给隔开,并用麻绳捆紧,防止它们之间互相碰撞,相应的,运送所需要的空间就会增加。
要是运送更大件的东西,不仅要考虑捆扎的方式,还要注意不能颠簸,运输的速度也不能快,非常影响运输的效率。
熊洪拍板之后,新建制陶工坊这件事就定了下来。
“草村紧挨着凌河,也有一座桥梁通往凌河南岸,经过南岸的一处营地之后,再走十几里,就是一号营地,所以草村的位置,现在也变得很重要。”
看过地图后,熊祀也开口说道,“而且草村目前是整个部落提供麻皮最多的村子,既然发现了河谷部落,那麻布、麻绳这些麻制品,也会需要很多。”
“我的想法是,是否可以将本部部分的麻布纺织转移到草村这里,比如说粗麻布的生产,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麻布就可以直接送往三号营地了。”
“唔,这也是一个办法……”
熊洪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下,熊祀的想法很是不错,也符合熊洪让各个村子和营地发展自己特产的要求,但部落的纺织工坊,涉及到的工序很多,要在这里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不比探索队差。
况且,在熊洪的规划中,这几年,草村还是以提供原材料麻皮为主,在其他村子大量种植麻皮之前,他并不准备在草村重新建立一个纺织坊出来。
“熊角,你怎么看?”
看到坐在一旁的熊角,熊洪立马点了她的名,让她来说一说纺织坊的安排。
“族长,纺织坊现在的人手虽然看起来很多,但要处理很多道工序,而且这些纺织工具,制作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
“熊祀说的办法,听起来倒是可以,节省不少时日,可是从纺织坊现在的情况来看,怕是无法完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