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未命名草稿(1/1)
洗洗睡吧,睡醒一觉再来,好饭不怕晚:)
赵明淡淡一笑,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掌心铜铃的纹路,声音异常平静,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空旷大殿里漾开清晰回响:“方丈修行多年,应当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世间本无佛。”正行方丈猛地一怔,握着轮椅扶手的手骤然收紧,指节泛白。他一辈子在佛门修行,从剃度那天起就坚信佛的存在,此刻却被一个年轻人如此直白地否定,喉间像堵了团棉絮,半晌才颤声开口:“施主此言……未免太过武断。若世间无佛,那殿中供奉的菩萨、经卷里记载的因果,难道都是虚妄?”“菩萨是泥塑木雕,经卷是前人笔墨,因果是人心衡量善恶的标尺。”赵明上前两步,将铜铃轻轻放在佛前供桌上,金属与木桌碰撞的轻响,竟压过了佛前长明灯的摇曳声,“您说的‘佛’,从来不是云端端坐的神只,而是人心里的念想——是行善时的坦然,是悔过中的清明,是面对苦难时的不忍。所谓无形无色,无我相,无众生相,佛只存于人心之中,存于每个选择向善的念头里。”老和尚怔怔望着供桌上的铜铃,眼神复杂。他想起年轻时云游,见饥民流离,曾对着苍天叩拜求佛庇佑,可最后救了人的,是路过的商队施舍的粮食,是村民自发搭建的粥棚。那时他便有过恍惚,只是多年修行,早已将那份疑惑压进了心底。“您刚刚听到的‘圣音’,”赵明的声音继续传来,没有丝毫辩驳的锐利,反倒带着几分通透,“不过是这‘摄魂铃’引动了人心里的执念。信佛者盼着佛祖显灵,求平安者盼着灾祸远离,每个人都在铃声里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圣意’,可那不是佛的指引,是心志不坚、心魔骤起生出的幻想。”他抬手虚指殿外,此刻夕阳正从窗棂斜射进来,将尘埃染成金粉:“方才铃声响起时,有人跪拜流泪,有人欢呼雀跃,可您看,太阳依旧西沉,饭堂的炊烟照常升起,没有佛祖降下祥瑞,也没有神迹改变什么。真正能护佑人的,从来不是一块铃铛、一枚佛牌,是您多年来劝人向善的言行,是寺里接济过的贫苦百姓,是每个信众自己守住的本心。”正行方丈的呼吸渐渐平缓,白须轻轻颤动。他低头看着自己布满皱纹的手,这双手曾为无数人诵经祈福,也曾为修缮寺院奔波筹款,可什么时候开始,竟把“佛”寄托在了一枚铃铛、一场仪式上?“修佛求的是清醒自在,不是迷茫不知身处何处。”赵明的声音放轻了些,“您守着这座寺院,守的不是殿顶的铃铛,是心里的‘佛’——是不欺心、不惑于表象的清明。若把‘宝物’当成了依赖,反倒落了下乘,忘了修行的本意。”老和尚缓缓抬起头,看向赵明的目光里没了先前的焦虑,多了几分释然。他双手合十,对着赵明深深行了一礼:“施主一席话,点醒了老衲。这些年,老衲竟在‘佛’的表象里迷了路,反倒不如施主看得通透。”赵明侧身避开这一礼,笑道:“大师不必多礼。我只是说了句实话。这铃铛您若还想要,我便留下;您若信得过,我倒想带走研究几日——它的‘摄魂’之力若用得不当,恐会引人执念更深,不如弄明白原理,免得日后生出祸端。”正行方丈望着供桌上的铜铃,轻轻摇头:“此物留在寺中,反倒成了执念的由头。施主既懂其中门道,便请带走吧。只是盼施主日后若有机会,能告知老衲,如何化解它引动人心的力量。”“大师放心。”赵明拿起铜铃,指尖灵光一闪,铃铛表面的“摄魂”二字竟淡了几分,“我会妥善处置,不会让它再乱人心性。”此时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永智和尚在门口轻声禀报:“师父,天色不早了,该用晚膳了。”正行方丈点点头,转头对赵明笑道:“施主研究了一日一夜,想必也累了。不如留下用些素斋,也算老衲感谢施主的点化之恩。”赵明看了眼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想起琳达还在山下等着,便婉拒道:“多谢大师好意,我还有朋友在等,今日便不多叨扰了。日后若有机会,再来向大师请教佛法。”老和尚没有强求,让永智打开殿门,亲自送赵明到寺院门口。夕阳最后一缕余晖落在两人身上,殿顶的木笼空空荡荡,可正行方丈的心里,却比往日任何时候都要清明——他终于明白,自己守了一辈子的“佛”,从来不在外物,只在那颗向善向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