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朝生暮死,生生不息(1/2)
“这就是最先观测到沙尘暴的地方。”
老支书引领着人来到草原边缘一处地方。
这里原本有支架和摄像机,进行过监工直播的。
但现在已经没有了丝毫痕迹,只有老支书还记得位置。
户外直播,再结实的设备没人维护也坚持不了几个月,更何况这边即便有了草原,环境还是很恶劣。
“这块地很有意义,咱们就选这里吧。”骆一航提了一句,翻身下马。
包楚熙点点头,没有反对。
她不反对,其他人就更没有异议了。
骆一航他们今天出来不仅是为了让王绍鹏练骑马,还有别的事情呢。
要由骆一航亲手挖出一株超级马兰草,交给包楚熙带回去做成标本。
它将作为十月六日原子弹爆炸纪念活动的一环。
在十月六日当天,永久收藏在马兰基地纪念馆并展出。
这也是包楚熙这趟过来的主要目的。
本来这活应该是文英来做,但文英嘛,手里有研究项目就什么都顾不上了,恨不得吃住都在实验室。
让她放下研究工作大老远来趟内蒙?
又不是收集样本,她才不愿意跑嘞。
所以这活就只能骆一航代劳。
包楚熙去挑选合适的草。
其他人就在草原上随意的溜达。
蹲下身子扒开草叶,入手处潮乎乎的,超级马兰草保水能力很强啊。
而在草叶
有几根矮矮的,小小的青草,不知道什么品种,正躲在马兰草宽密的叶子下遮挡烈日,小心翼翼摘取着水汽。
它们是跟着这片草原所吸引来的各种野生动物,从远方而来。
或者随着风一起飘来。
或者依附在牧民衣服上,放牧的羊群毛发上的种子。
随意落在这草原上。
马兰草从空气中凝结出露水,滴落在地。
落在这些小小的种子上。
一天、两天、三天……
种子探出嫩芽,伸展根须,依附着沙粒。
贪婪的捕获着空气中的水分,追逐透过草叶散落的已经并不爆裂的阳光,努力的生长着。
水分经过小小的草叶一层层传达,传到地表,紧贴着沙地又出现了一层细细密密的结皮,它们是苔藓、地衣或者藻类组成。
这层结皮向着四处扩散,甚至脱离了超级马兰草的覆盖范围,蔓延进沙漠里。
即便这点点绿色最远也只走出不到一米。
即便它们越来越矮,越来越稀疏,最后消失在黄沙中。
即便她们脱离了超级马兰草的保护,暴露在戈壁沙漠恶劣的环境下,朝生暮死,随时可能来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散。
但它们却生生不息,一直走向远方。
模糊了草原与沙漠的分界……
——
这层结皮可是好东西啊。
它是生态修复的一个积极信号,说明沙漠已从无生命裸地向有生命系统迈出第一步。
生物结皮可减少土面蒸发30%-40%,降低暴雨径流50%,防风蚀时长可达30分钟以上。
结皮的孔隙结构可截留降水,同时微生物分泌的有机质能吸附少量养分,打破沙漠贫水贫养”的恶性循环。
可以说,它就是土壤的雏形,只要再有持续的有机质输入(马兰草入冬后叶子枯萎返还大地,野生动物和放养的羊群的粪便排泄物),稳定的水分供给(超级马兰草冷凝空气中的水分,从地下含水层吸收的水分通过呼吸作用和细胞代谢释放出水分),以及避免破坏。
经过几年,十几年,即便几十年,这里就会变成真正的土壤。
哪怕贫瘠,哪怕脆弱,那也是土壤,不再是沙漠……
当然,还有人工的干预。
老支书巴图朝鲁见骆一航和王绍鹏蹲在地上研究这层结皮。
开口询介绍道。
“前些日子有林业局还有啥科学部门的人过来,在社区里选了一片地方,挖了好多浅浅的池子,可大了,一百多米长,说是要养啥藻,不是吃的那个枣,是水里头的,就为了沙子上长得这个皮子吧?”
“蓝藻。”王绍鹏笑道,“就是为了长这个的,叫土壤生物结皮。蓝藻可是好东西。它在生长过程中会持续分泌多糖,能将松散的沙粒粘成片。”
“而且沙漠中最核心的问题除了缺水,还缺氮,氮就是养分,即便超级马兰草也要氮才能长的快,蓝藻具备生物固氮能力,它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利用的氨态氮,提供基础肥力。”
“最主要的是这东西抗造,干旱的时候脱水休眠,遇水快速复苏,跟三体人似的,不用驯化就能适应沙漠条件。”
“繁殖也快,长得也快,只需要少量的水,少量的营养物质,就能培养,便宜又简单。”
“一个10到15公分深,1500平米的大池子,每天能收一到两吨,注意是每天。”
“施放也省事,晒干了揉碎了随便撒就对了,一两个月就能形成结皮,比自然条件下快二十倍。”
王绍鹏聊起来就来劲了,当当当滔滔不绝。
骆一航扭头看着他,“呦,可以啊,没少做功课。”
王绍鹏回望着骆一航,骄傲道:“再怎么说我也是杜教授的学生,虽然学的不咋样吧,连亲传……外门弟子都没混上,顶多算记名弟子。但老爷子研究了一辈子土壤,这点基础东西我必须知道啊。”
对咯,他也是杜景教授的学生,管齐若木叫二师兄,管文英叫大师姐的,混的时间长了都忘了。
杜教授也是可怜,桃李满天下,传他衣钵的没有几个。
大弟子搞育种了,名气比杜教授还大。
二弟子搞肥料了,即便现在在弄盐碱地改良,但那也属于综合学科,根子在蚯蚓粪上,还是肥料。
小徒弟原本是最有希望继承衣钵的,但被师兄师姐支使着到处跑,知识都快学杂了。
就连王绍鹏这个学的不咋样的,现在也改行当了商人。
也不知道杜教授是高兴呢,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回头他再被人介绍的时候,是介绍说“这位是育种4.0技术开创者文英院士的老师。”
还是“这位是上覆下改控盐培肥技术发明人齐若木院士的老师。”
或者“这位是市值超千亿农盛集团总经理王绍鹏的老师。”
文英和齐若木不出意外的话肯定能评院士,农盛集团也肯定能超千亿。
一门三院士,杜教授出门得横着走。
但如果,学生比杜教授先评了院士,那就有意思了……
很有可能,文英在入职清音农业的时候就已经是杰青,并入选了万人计划,35岁以下“青年拔尖人才”,距离院士只差一步。
杜教授现在也不过是候补院士。
听听,用的“不过”,脸得多大。
也没多久了,八月份就会公布候选名单。
——
一番打岔之后,骆一航又问道:“蓝藻这么强,怎么之前没有用上?”
他是真不知道,藻类微生物这些不熟。
王绍鹏耸耸肩,“一直在试验阶段,蓝藻虽然抗造,但也不是没有极限,播撒下去半个月如果没有水补充,也会死的。在沙漠里补水难度可就太大了。而且这东西太轻,一阵风就不知道吹到哪儿去了。”
“不过这次是要大规模应用了。”王绍鹏说着,向着身边草原一指,“现在就不一样了,超级马兰草已经扎根,有冷凝的露水补充,而且还能挡风,依托于此,条件终于满足咯。”
是啊,有了这片依托,什么都好东西都能试试了。
超级马兰草的诞生,解决了从零到一的问题,剩下的从一到一百,一千、乃至一万,都可以交给其他科研工作者,以及大自然的伟力。
自从这片草原生长起来以后。
中科院的环境所,农科院的沙漠研究所,西北大学等等多所科研机构都设置了研究站点,研究生态保护和物种多样性。
一片大草原只有一种植物肯定是不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