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界风云录 > 第202章 道消魔长

第202章 道消魔长(1/2)

目录

蝼蚁争食,至死方休;苍鹰振翅,一念通天。世人皆陷凡尘泥潭,在无休止的厮杀中苦苦挣扎,却不知这人间纷争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虚幻泡影。真正的战场从不在尘世烟火处,而在更高维度的天地之间——那里有莫测神力者执棋对弈,落子无声,却牵动三界命运沉浮。

域外魔神、欢喜邪佛与妖神无支祁,率万千妖众遁入荒凉的北俱芦洲。此地常年被冰封裹挟,寒风如刀割,吹过裸露的冰原时,会卷起细碎的冰碴,化作漫天“冰雾”;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白茫茫的冰雪,见不到半分草木绿意,更无人烟踪迹,连“北俱芦洲”四个字,念在口中都透着刺骨的萧瑟。可就是这样一片被三界遗忘的冻土,却成了天下妖族最后的容身之所。蹊跷的是,就连洞悉万物、能看透因果轮回的如来佛祖,提及此地时也总是避而不谈,三界仙佛更是对此讳莫如深,仿佛这片冰封大地之下,藏着不敢触碰的禁忌秘辛。

北俱芦洲的寒,是能冻彻神魂的冷。寻常妖物在此地修行,需耗费数倍修为抵御寒气,稍有不慎便会被冻僵身躯,沦为冰原上的“冰雕”,唯有那些修炼万年的上古大妖,才能在这般恶劣环境中勉强立足。白日里,微弱的天光穿透厚重云层,洒在冰原上,却带不来半分暖意;到了夜晚,极寒之气愈发浓烈,连空气中的水汽都会凝结成冰晶,悬浮在半空,宛如一场静止的“冰雨”。妖族众妖蜷缩在冰窟或岩壁后,听着洞外呼啸的寒风,心中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这片冻土,能让他们安稳多久。

然而,正当北俱芦洲沉寂于万古寒寂之中,东瀛之地的天照大神在此苦寒区域彻底炼化了“九紫离火珠”。此珠乃太上道祖用三昧真火、六丁神火煅炼,与她体内蕴藏的五个太阳离火之精融合,她因此修为大涨,一念动,竟化出一缕分身,如旭日东升,悬照北俱芦洲天际。

她之所以不在东瀛海岛她的老巢修炼,跟着欢喜邪佛与妖神无支祁跑到苦寒的北俱芦洲炼化“九紫离火珠”,是怕天庭仙界、灵山佛门与四海龙王的人干扰。

冰原上的妖族先是惊恐,以为是天庭或佛门派来的强者,纷纷躲藏起来。可很快,他们便感受到了不同——那缕金光散发的并非杀气,而是柔和却磅礴的暖意,所过之处,冰封的地面开始融化,坚硬的冰层化作涓涓细流,顺着地势汇成小溪;寒风渐渐变得温和,不再像之前那般刺骨;更令人惊喜的是,融化的土地中,竟有嫩绿的芽尖破土而出,先是零星几点,随后蔓延成一片,短短数日,北俱芦洲的部分区域便褪去了白色,披上了淡淡的绿装。

“暖……真的暖了!”一只修行千年的雪狐妖,小心翼翼地走出冰窟,感受着周身的暖意,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她低头看着脚下新生的青草,轻轻触碰,指尖传来的柔软触感,让她忍不住红了眼眶——在北俱芦洲,她从未见过如此鲜活的色彩。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妖族,众妖纷纷走出藏身之地,朝着上空的“小太阳”跪拜,口中念着“天照大神”的名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气候变暖,北俱芦洲的生机愈发旺盛:小溪汇成河流,河流滋养出湖泊,湖边长出成片的树木,枝头结出酸甜的野果;原本只能在冰层下生存的鱼虾,如今在河流湖泊中繁衍生息;甚至有飞鸟被此地的生机吸引,从其他大洲迁徙而来,在林间筑巢。妖族不再需要耗费修为抵御寒冷,他们开垦土地、搭建居所,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而那缕天照大神的分身,始终悬在北俱芦洲上空,如真正的太阳般普照大地。

渐渐地,妖族开始为天照大神设立祭坛,供奉鲜果与香火。每当清晨“小太阳”升起,或傍晚“小太阳”光芒渐柔时,都会有妖族来到祭坛前,虔诚跪拜,诉说心中的感激与祈愿。这些纯粹的信仰之力,顺着金光传入天照大神本体,让她的神力愈发浑厚,修为也稳步提升。天照大神心中欢喜,暗中加固了分身的力量,让北俱芦洲的暖意更持久,生机更繁茂——她知道,自己已然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信仰”的种子。

北俱芦洲的变化,并未逃过三界其他势力的眼睛。三十三重天外,三清圣人聚首的云雾间,凝重的气息更甚。元始天尊望着下方北俱芦洲方向传来的金光,眉头微蹙:“东瀛神只插手三界事务,此乃变数。”灵宝天尊抚着胡须,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天照大神此举,看似是复苏生机,实则是在争夺信仰。北俱芦洲的妖族本就对天庭心存芥蒂,如今得了天照大神的恩惠,恐会彻底倒向她那边。”

三十三重天外,三清圣人悄然聚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相对而坐,云雾缭绕间,皆是凝重神色,似在共商关乎三界存亡的大事。道德天尊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慨叹:“昔日封神之后,竟让张友仁捡了便宜,坐上玉帝之位统御万天。他品行私德虽有瑕疵,这些年倒也算恪尽职守,三界总算安稳了些。可如今天地异变频发,灾劫接连不断,三界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六御之位,或许该易主了……”

九重天外,灵霄宝殿之上,玉帝张友仁独坐帝位,眉目深沉。他心中明白,若非诸妖魔鬼怪的搅局,天灾人祸不断,天庭仙界频频受到外部威胁,转移了诸圣人、神仙的视线,他这天帝之位早已岌岌可危,不过他沉府极深,不动声色。

当年姜子牙奉受元始天尊敕命,兴周灭纣,斩将封神,什幺四大天王、三山五岳、五斗星君、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二十四雷将、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六十甲子太岁等天上诸神位,皆封到,庞大的神系就此形成。三界虽然太平了几年,但一个大问题出现了:你是天尊,我是大帝,他也是个真君,到底老百姓应该信谁的啊?且按功行赏,众神对封神多有微词,特别是那些截教旧部多有不服,各方神仙彼此制衡,明争暗斗,天界名义上神位虽定,实则人心未齐,一盘散沙,酝酿着危机。这些问题,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般混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三界秩序的管理,三清为此伤透脑筋。思来想去,他们一致认为,需设立一位最高领袖,统御三界众生,这便是后来“昊天至尊玉皇大帝”的由来——要让其成为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统领天地万物与三界万神、三洞仙真。

如此重要的位置,自然不能便宜外人。元始天尊悄悄找来姜子牙商议,本想暗中暗示他可争取此位,却又碍于天机不可泄露,未能明说。姜子牙本是忠厚之人,向来对师尊唯命是从,面对这般隐晦的提议,竟毫无主见,只是一味附和元始天尊的话。见此情形,元始天尊暗自叹气:此子福薄,既无主见,又惯于人云亦云,绝非为君之才,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