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皇帝返洛(1/2)
可以说曹睿的皇帝生涯,半数以上的时间都在都城以外的地方度过。多年用兵,班师回朝的次数也并不少见。
太和九年年底的这次回朝,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就连曹睿都为之吃了一惊:
洛阳城中大小官员出城五十里相迎,官道两旁皆是箪食壶浆的司隶民众,待队伍通过洛水浮桥、到了洛阳城外之时,太学学子们在高堂隆的带领下为皇帝献上歌功颂德的诗赋,武学学子们还排练了军阵乐舞并在洛阳城外表演,获得叫好声一片,令曹睿想到了后世数百年后才会出现的秦王破阵乐。
即使声律、格调、乐器都有所不同,但乐曲之内蕴含的慷慨澎湃之意、玄色甲士们在战阵中变幻而舞的铁血激昂,或许与秦王破阵乐也相差不大了。
都是得胜归来,都是赏功庆颂,何其壮哉!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曹睿看向身旁侍立的太常韦诞,笑着说道:“朕常闻太常书法乃是当世一绝,却不料迎接朕的差事太常也做的这般好。此曲名为什么?”
“此曲名为《重光》。”韦诞笑着拱手:“陛下谬赞了,以臣浅见,书法、乐律、歌舞,内里本是相通之事,皆是以其形抒其韵。”
“《重光》?”曹睿挑眉问道:“朕记得昔日汉光武时,汉明帝时为太子,乐人作《日重光》、《月重轮》、《星重辉》、《海重润》四歌以颂太子之行。韦卿这个《重光》又是何指?”
韦诞答道:“陛下光辉比日,故而臣之舞曲不需日字,故以重光为名。”
“哈哈哈哈。”曹睿笑着指了指韦诞:“韦卿才思过人,言语亦是过人。”
韦诞看着皇帝笑的爽朗,随即拱手小心说道:“启禀陛下,董王在洛下养病不得就藩,他与臣说,令臣待陛下入城、仪式结束后再与陛下分说……”
“分说什么?”曹睿眉头紧蹙。
韦诞应道:“董王不仅腿脚不便,而且神志愈衰,几乎不能视事。臣冒昧,太医曾说董王身子就在旬日之间了……”
“伯约!”曹睿转头高喝一声:“带队,朕要去董公府上!”
“遵旨。”姜维拱手应声。
今年封王的三人之中,河间王曹真、陈仓王陆逊都是军中将领,各有军职。曹睿曾与二人约定封王后罢去官职,也是在军队之内以正视听,不给军队立下一个坏传统。但对于远在千里外的新野王、枢密使、太尉董昭,曹睿并没兴趣发一道旨意立即剥夺董昭身上除了王爵以外的头衔。
实在没这个必要。
此前朝中重臣都随着皇帝的叫法,称董昭为董公,只有那些离核心决策圈更为遥远、或者职位更低的低级官员,才会恭称董昭为太尉。此前称董公,现在称董王。
回朝之后,朝廷也有时间认真梳理一番礼制的事情了,王爵该怎么称呼、朝廷体系内对这些公爵该如何对待,都要细细提上日程。此前行在里的礼部官员自尚书徐宣之下,都被借调到了民部、工部、兵部等处帮忙处理事务,完全顾不上这些。
而董昭令韦诞这般时候才将病情告诉皇帝,显然是不想破坏了洛阳诸臣迎接皇帝、皇帝得胜归来的一番好兴致。
与这些虚而无用之事相比,曹睿还是更着急去看望董昭的。
董昭家中人丁不旺,惟一的儿子董胄此前因董昭之功被赐了汝南太守一职,洛阳府中也只有董平、董张两个孙子在榻前伺候。董平、董张均为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见到一群甲士急匆匆的入门、簇拥着皇帝入内,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董王在何处?”前面的姜维出声问道。
“小民拜见陛下。”董平紧张的朝着皇帝跪拜叩首:“家祖就在西院之中,小民不知陛下前来,未能远迎,实乃罪过……”
“朕没时间与你闲扯。”曹睿当即打断了董平的啰嗦:“你是董公长孙董平是吧?速速带路,朕要去见董公。”
“小民遵旨。”董平弯腰谨慎的伸手朝西走去,姜维率着甲士率先快步走在前面开路,曹睿在后面也脚步甚急。
一直走到董昭卧房外面,曹睿才开口吩咐道:
“伯约同朕一起进去,旁人在外候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