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流动·返回根源(1/2)
【突围成功的起义军们没有在原地停留,他们再度使出了已经运用的越发纯熟的流动作战战术。顺带一提,起义军是越发纯熟了,但是和起义军对阵这么久的朝廷军队,却是一点长进都没有,甚至不仅没有长进,还越发退步了。】
【起义军的主力在崇祯七年上半年集中到了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陕西南部非常好理解,那就是再度渡河向西行军被;至于说在四川北部的起义军,则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河南和湖广向西进入陕西之后,又南下进入四川的起义军;另一部分,是从湖广地区直接走长江北岸,翻越大量山区进入四川的起义军。】
【不过,虽然进入了四川,但是起义军主要的活动范围并没能取得进一步突破,所以,他们主要还是活动在四川的东北部地区——但这里,可不是什么好的活动地区,毕竟这地方地势层峦起伏,密布着各种深山老林……】
【这样的地方,既不好行军,又难以保证粮食供应。】
【因此,没多久,起义军又转移阵地——大部分选择北上陕西,小部分选择向东行军返回湖广地区。】
【如此,之前刚刚被按压下去不久的陕西境内的起义浪潮,又风起云涌起来哦……因为起义军的主力在不知不觉中,在东西跳跃、河南活动、突围转移之后,就这么顺顺利利地回到了陕西这个起义的源头之地。】
【明朝朝廷对起义军的动向掌控一如既往的不如何,所以,他们也并没有提前料到起义军会回到陕西,起义军的行踪对于朝廷来说堪称是不知不觉……】
【直到他们回到陕西,陕西的起义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后,朝廷才确定了这一情况。】
李世民倒是没有太过奇怪,也没有多少愤怒,反正这又不是他的江山。
他倒是从这里面产生了更多思路,觉得自己也从其中吸取了不少教训:“明朝朝廷消息如此闭塞,除了这些起义军确实极为擅长移动作战、躲避官府、隐藏踪迹,以及朝廷军队的虚弱无能,是不是其实也是驿站大量裁撤的一个后果?”
起义军被围困在河南北部,随后通过诈降杀出了一条生路,然后全都飞速转移——这是第一步;随后,他们再从山西境内转移到了陕西境内——这是第二步;接着,从陕西境内分开,有的留在陕西,有的南下四川,同时又有湖广地区的起义军西进进入四川——这是第三步;接着,四川的起义军在当地不占优势,无法突破,于是选择北上返回陕西——这是第四部。
第一步的时候,朝廷对他们的踪迹不需要如何掌握,反正他们是突围成功走了,这也就算了。
但是,第二步,大量起义军陆陆续续从山西前往陕西,这么大动静,朝廷竟然还不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
如果是小股军队短时间渡河,那确实很难说一定能捕捉到他们的动向,但是起义军可不是小股军队!也不是短时间渡河!
他们分明是大规模的、长时间的、虽然肯定想要隐蔽但是碍于人数规模不可能真的如小股军队那样隐蔽的渡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