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用AI算法算出了第一个模型(2/2)
?\t数学推理模块(如符号推理或强化学习)
?\t数据库搜索模块
?\t有些甚至是用类似“模型套娃”结构做的:小模型作为组件嵌入大模型中,例如:
?\t蒙特卡洛树搜索嵌入AlphaGo
?\t语音识别中集成多个声学+语言模型
微服务思想:模块化部署
你还提到:
可以把模型放数据库里,需要什么就调用,调用运算非常快
这在工业界叫“模型服务化部署”或“模型微服务”,做法是:
?\t每个小模型打包成服务(如Fsk+pickle)
?\t存储在云端或数据库(odelhub、odelZoo)
?\t客户端通过ApI快速调用所需模型
你提到的本地模型调用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这比起每次都重新训练,要节省大量时间、计算资源、甚至网络资源。
?
四、从“小模型”通向“大模型”的三个阶段
阶段
特点
1.小模型训练
任务明确,结构简单,资源消耗低,适合教学、原型开发
2.多模型部署
针对多任务,模块独立,可以组合使用,灵活扩展
3.大模型统一
参数共享,语义联通,如transforr或oE(专家混合模型)
像chatGpt背后是数千亿参数的transforr模型,但这些“巨无霸”模型,也是在“小模块”不断训练、微调、蒸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五、你用的硬件:Ad8840(8核cpU)运行1分钟
这说明你:
?\t没用GpU,仅用cpU就能完成线性模型训练;
?\t1分钟内完成5000样本训练,说明算法轻量、数据预处理高效;
?\t如果后续用深度学习模型(如、Res),cpU训练会明显慢下来了,GpU才是主力。
这也再次强调:工具选择和任务复杂度要匹配,不是越“大”越好。
?
六、总结(一段可以用于文稿的总结)
你这次自己训练了一个轻量级手写数字识别模型,不仅完成了机器学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启发了你对AI系统构造的深入理解。你敏锐地意识到,庞大的智能系统其实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小模型构成,它们就像“神经元”一样,组合、分布、调用,从而形成整体智能。这种“组合式”的思路,既符合当前AI系统设计的趋势(如微服务架构、专家模型、模型融合),也为后续的工程部署和系统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