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给我加个可乐按钮!(1/2)
既然一时半会儿弄不清南边这些同行来津门是干嘛的,林泽索性按照原计划先到港口工地看看。
春夏是施工黄金期,港口工地工期排的很紧,任务相当繁重,但是后勤跟得上,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大家非但丝毫没有怨言,反而很快深深爱上了这种非常具有组织性的集体生活。
工厂住宿区。
整个住宿区分为三个部分,最豪华的是给工程师、技术专家和有重大贡献人员居住的楼房。
按照林泽的想法,楼房再怎么好,也不如院子,奈何在这时候人的心目中,楼就是好,楼就是先进,楼就是牛逼。
很多人宁愿要几十平米的楼房,也不愿要一个院子。
工地上的这些工程师、技术专家们也不能免俗。
这些或是留洋归来,或是本土培养的精英们,在面对宽大明亮的房间,面对安装完备的电灯、电话,面对高级的抽水马桶,一下就被征服了,他们甚至亲切的称呼这种规制统一的楼房为“生民”楼。
在楼房居住区的旁边,就是一排排的院子,都是三间正房加七八十平米院落的结构,这些院子都由工地上统一出材料修建,如果你自己有钱,也可以在院子的空地上加盖,但不能加高,也不能占用公共空间。
第三片区域就是最初的窝棚区,现在也都换成了木板房,虽然比不上楼房和院子,但这种住处,已经比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要好很多。
老李头和孙子李沐恩仍旧住在木板房里,老李攒了两年的工钱,手头并不算拮据,如果咬咬牙,是能从工地上贷款买下一处院子的。
没错,工地上已经能贷款买房了!
如果你在工地工作了两年以上,并且没有犯过错误,那你就能一次性贷出相当于自己八年工钱的资金,买下工地专门新建的一批小院子。
这个金额和工作时限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第一,工作八年的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就能买下一处居所,林泽认为比较合理,因为这地方的土地实在不值钱,主要是建筑材料比较贵。
第二,这种贷款方式实际上就是提前预支工资,然后慢慢从应发工资里扣除一部分还钱,使用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工地上的资金压力,因为贷出来的钱只是个数字,直接又变成了购房款回到了工地账上,而每个月要发出去的工资却实实在在变少了。
之所以这样做,除了有改善工人居住条件的考虑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工地附近乃至津门城里,竟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通胀现象!
工人在工地上吃,在工地上住,孩子在工地上上学,这时候发出去的工资,极大刺激了工人群体的购买力。
现在工地周围的物价要比周边乡村高出一倍还要多!
尽管这种通胀还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但提前适当调控一下,也是有利于港口工地健康发展的。
换个方式理解的话,现在的港口工地就好比以后沪上的宝杉,以工业为主导,以工人为主要群体,从生产逐步向生活延伸,进而形成一个崭新的城区。
话说回来,老李头之所以没有贷款买房子,是因为他的思路仍旧传统,好不容易有了一大笔钱,他打算攒着给孙子李沐恩说亲事用。
“爷爷!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李沐恩背着一个挎包跑进来,举起来手里的油纸包。
老李头抽抽鼻子,“咸鸭?西边食摊上的咸鸭?乖孙,你哪来的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