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旗开得胜(1/2)
他轻声道:“河北既定,第一块试刀石,便是王匡。”
铜鞮原的二月,风像是从太行山脊上磨快了刀口,一刀刀刮在人的脸上。王匡站在原上最高的土坡,白发被风吹得根根竖起,像一丛被霜打过的茅草。他眯起眼睛,望着远处晨雾中若隐若现的红点——那是邓禹的草人军,披着从邯郸戏班子里搜刮来的戏服,在雾里跳踉如鬼。
"将军,喝口汤吧。"副将李怀用头盔盛着半盔灰绿色的液体,漂着几片煮烂的树皮,"最后一张马皮了,再不吃就化了。"
王匡没回头,他正数着雾里那些草人的数量。一、二、三……第七个草人倒下去的时候,他看见那截红绸子被弩箭钉在地上,像一滩凝固的血。突然他咧嘴笑了,露出最后三颗黄牙:"邓禹这书生,把我当田里的麻雀哄。"
笑声未落,身后传来闷雷般的声响。王匡猛地转身,看见北溪涧的水墙正卷着枯枝败叶扑来。水头上有银光闪烁——那是邓禹突骑的刀背。一个浪头拍在他膝盖上,冰凉的水里裹着半块没煮透的马皮,正好糊在他铠甲破洞处,像块滑稽的补丁。
"列阵!列阵!"王匡的声音混着水声,听起来像漏气的风箱。他看见自己的亲兵张威正被水冲得打转,手里还死死攥着半根啃过的牛尾骨。水面上漂着十几个北军士兵,他们脸朝下,屁股朝上,破棉袄里的棉絮像蒲公英般散开。
邓禹的追景剑挑破第五个帐篷时,闻到了煮皮甲的酸腐味。他皱了皱眉,看见灶台上咕嘟着的铜盔里,正翻着几块刻着"北军"二字的甲片。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兵蹲在灶前吹火,脸上糊着锅灰,突然指着邓禹身后尖叫起来。
王匡的大刀就是这时劈来的。刀风掀掉了邓禹的束发玉冠,吓得他胯下黑马当场撒了泡热尿。刀剑相撞的瞬间,邓禹看见王匡刀身上崩开的缺口里,嵌着半片指甲——不知是哪个倒霉鬼留下的。第十一合时,王匡的断刀突然发出"咔"的脆响,崩飞的刀头像颗流星,正好削断了旁边枯槐上吊着的水囊。浑浊的液体浇了两人满头满脸,邓禹舔了舔嘴角,尝到股陈年尿骚味。
"刘秀的狗!"王匡的唾沫混着血星子喷在邓禹脸上,"当年在长安……"他的话戛然而止,因为看见了邓禹布衣上绣的火德星纹——那纹样与当年长乐宫火把上飘动的图案一模一样。王匡突然狂笑起来,笑声里带着痰音,像是破风箱里漏出的最后一口气。
邓禹的断剑柄撞在王匡胸甲上时,发出类似敲破瓦罐的闷响。他看着这个白发老将像根煮熟的芦苇般软下去,突然注意到王匡左脚靴子完全绽开,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大拇趾甲缝里还卡着去年秋天的麦壳。
当王匡的额头撞向槐树时,邓禹下意识闭上了眼。他听见"噗"的一声,类似小时候在南阳老家听过的,熟透的西瓜从院墙上掉下来的声响。再睁眼时,看见王匡的白发正被风掀起一撮,像棵倔强的蒲公英,而树皮上那个"义士"的血字,正顺着年轮缓缓下淌,像给枯槐画了道猩红的泪痕。
收兵时,邓禹的靴子踩到了块硬物。他弯腰捡起,是半片断裂的刀身,缺口处正好能拼成个"林"字。他突然想起王匡最后那个眼神——不是愤怒,不是恐惧,倒像是当年太学里,那些老博士发现他把《春秋》竹简当柴烧时的痛心疾首。
暮色中,三千降卒的鬓角在风里飘动,像原上突然长出的白茅。邓禹摸着马鞍侧悬的断刀,突然打了个喷嚏——王匡的血早干了,但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鼻端还萦绕着那股煮皮甲的酸腐味,混着点若有若无的尿骚气。
邓禹南下的次日,铜鞮原降卒“雪痕军”被剃下的那缕鬓角,雪片似的摊在枯槐下。
监军营尉报点人数,发现少了一颗人头——王匡旧部李怀,即那个曾用头盔给王匡端树皮汤的副将。
邓禹只淡淡道:“他带不走王匡,只能带走王匡的骨灰。”
果然,李怀夜掘新冢,裹走王匡断刀与血衣,西奔长安,要给旧主“做头七”。
邓禹闻报,不追,只命人在空冢前补插一块削皮木牌,上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