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 林华西语重心长,记者团到访东洪(2/2)
齐永林却停下了脚步,若有所思:“嗯……布鞋……有点意思。”他摩挲着下巴,“这东西不显山不露水,倒是贴心。领导穿上脚舒服了,自然就想起咱们东原的手艺,想起送鞋的人啊。比那些烟酒土特产强,有文化味,也显得用心。”他越想越觉得可行,对宋清仁吩咐道:“这样吧,清仁,你马上去办!城里不好找,但是农村这个东西不稀罕,你去老家亲戚朋友找一找,要纯棉布,千层底,要纳得密实,穿着跟脚!尺码……我来想办法联系省里几位领导的秘书。”
宋清仁应声出门去安排。胡晓云看着齐永林:“董事长,您真打算亲自去省城?”
齐永林叹了口气,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和决绝:“没办法啊。现在市里某些领导太过强势,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东投集团是东原的,但也是在省计委和省经贸委里的重点企业,不能任由他们这么折腾。我得去省里,向有关领导反映反映真实情况,为东投,也为我自己,讨个公道啊。”
就在这时,桌上的红色电话机响了,铃声急促。齐永林拿起话筒:“喂?”
电话那头传来市委常委、副市长臧登峰的声音,他是齐永林的老部下,语气带着关切和焦急:“老领导,是我,登峰。我刚听林书记简单说了‘回头看’的情况……您看,是不是找个机会,跟于书记再好好沟通一下?主动汇报汇报思想,缓和缓和矛盾?毕竟……曾经嘛都在一个班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我可以帮着牵个线,晚上一起吃个便饭?”
齐永林没等他说完,直接打断,声音带着一丝冷硬:“登峰啊,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没必要!我齐永林干工作,行得正坐得直!汇报什么思想?我等着他于伟正来免我的职!”说完,“啪”地一声重重挂断了电话。
时间一晃就到了1992年3月21号,农历二月初六,春分。早晨的风吹在脸上,已经不再刺骨,带着一丝初春的暖意,厚重的棉衣终于可以收起来了。为了扩大“三学”活动的影响力,将东原的经验推向全省,今天省电视台和省报的记者团,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白鸽的陪同下,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东洪县进行专题采访。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晓阳就起来了。她一边帮我整理今天要穿的藏青色西装,一边轻声叮嘱,像往常一样细致:“朝阳,能不上镜就别上镜,风头太盛不是好事。树大招风,咱们稳当点。”她手里拿着一个滚烫的搪瓷缸,里面装着刚烧开的水,熟练地将我的西装铺在木桌上,用搪瓷缸底当熨斗,小心翼翼地来回熨烫着褶皱。这是她的绝活,既平整了衣服,又不会烫坏料子,在物资还不算丰富的年头,这是家家户户妇女同志的必备技能。
我理解晓阳的担忧,点点头:“放心,已经跟白部长沟通好了。采访由志坤部长和田嘉明局长出面,介绍宣传工作和公安系统的做法,我不出镜。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功劳簿上不差我一个名字。”
晓阳仔细帮我系好红色领带,退后一步端详着,眼里带着欣赏:“嗯,这样挺好。精神!宣传是好事,但好事不能占全了。县里工作做得好,自然就显出你这个县长领导有方。”她走上前,替我抚平肩头一丝不存在的灰尘,动作轻柔,带着温情,“记住,枪打出头鸟,咱们低调点好。”
穿上熨烫平整的西装,晓阳搂着我的脖子,左右打量,越看越觉得满意。退伍军人的挺拔身姿配上合体的西装,显得格外精神利落。晓阳穿着轻薄的碎花睡衣,曲线玲珑,我忍不住在她光滑的睡衣上轻轻摩挲了两下。晓阳拍了下我的手,嗔道:“三傻子,自己媳妇,还客气!”说着就拿起了我的手,上下抚摸。说着,又在我脸上响亮地亲了两口,才放我出门。清晨的寒气被晓阳的温柔驱散了不少。
到了县委大院,时间尚早。采访活动将持续四天,在东洪时间是一天半,上午是座谈会,下午去几个点位实地查看,明天参观完公安局后,就到光明区。
县委宣传部长刘志坤已经带着“三学办”的干部和县委办的人在布置会场。会议室里,一条写着“热烈欢迎省新闻采访团莅临东洪指导”的红色横幅已经挂好,桌椅摆放整齐,每个座位前都放着一个白瓷茶杯,里面泡着高档的茉莉花茶,袅袅热气升腾。看到我进来,刘志坤快步迎上来汇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兴奋:“县长,都准备好了,记者团的车应该还有半个小时,曹县长已经代表县里去接了。您看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我对刘志坤的办事能力很放心。如今,省报和省电视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各级领导干部展示政绩、争取上级关注的重要平台,也是贫困县难得的露脸机会。刘志坤又递过来一份采访方案,建议道:“县长,市委宣传部白部长那边的意思,还是希望您能出面接受主要采访……毕竟您是县长,是东洪的当家人,您出面分量更重。”
我摆摆手,态度坚决:“原则不变,我只在会议室里汇报,其余时间不采访我。采访你们,就是采访东洪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东洪的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志坤啊,你主持宣传工作,田嘉明代表政法系统,你们把各自领域的亮点讲清楚讲透彻,就是最好的汇报。”
刘志坤还想再劝:“可是县长,省报的胡主任是省里大记者,以前都是写省里领导专访的,在业内啊很有名气……”
省报的胡主任在省内确实很有名气,每次省里的重大会议,都会有胡主任牵头主笔写评论员文章,很有一批影响力的稿件,都出自胡主任之手,这次市里能邀请胡主任来东原,可见宣传部部门是下了大力气的。
“就这么定了。如果胡主任或者其他记者点名要问我,我会简单回应,但主体采访还是你们来。东洪工作做得好,上级领导自然看得到。把舞台让给具体做事的同志。”
九点半,一辆白色的中巴车驶入县委大院,扬起一阵尘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白鸽率先下车,她穿着一件米色的风衣,显得干练精神。紧随其后的是市委“三学办”指导组长周海英和协调办的焦杨,以及省电视台、省报以及几家都市报、商报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挎着相机,阵势不小。白鸽以前是省报驻东原记者站站长,与几位记者都很熟络,一下车就热情地打招呼。一番寒暄后,众人走进略显简陋但收拾得干净的会议室落座。记者们纷纷拿出笔记本,摆开了采访架势。
白鸽作为市委常委和曾经的媒体前辈,主持座谈会。她笑容得体,声音清晰悦耳:“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来到东原市东洪县!这次为期四天的采访,咱们东洪啊是第一站,这次采访活动,是省委宣传部与东原市委共同策划的‘改革见证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挖掘和宣传基层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生动探索和宝贵经验。出席今天座谈的有咱们省报的主任编辑胡强磊主任,已经来自咱们省电视台、省商报、都市报和晚报的记者……。我们市里啊有我们市委委员、临平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朝阳同志。市委‘三学办’指导组长周海英同志,协调办焦杨同志和东洪县相关同志……”
白鸽简要介绍了东原市开展“三学”活动的背景、目的和初步成效,重点强调了活动对于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推动发展的重要意义。随后,她便将话语权交给了我:“具体到东洪县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活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取得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我接过话头,按照既定思路,介绍了东洪县围绕“四大工程”,将“三学”活动融入招商引资、重大工程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的具体做法和初步成效。我着重讲了如何通过学习特区经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坤豪农资、环美集团等民营企业落户开发区;如何学习苏南模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西瓜等经济作物……。
很快到了交流环节,在座的记者提了一些常规问题,比如活动的组织形式、干部参与度、群众反响等,我都一一作答,尽量把成绩归功于市委领导和基层同志的努力。
省报的胡主任,年龄看起来不大,不过四十出头,但头发已经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与我想象的情况大相径庭,原本我以为胡主任是年近六旬的人,没想到人如此年轻。这花白的头发,八成是长期熬夜造成的。
胡主任翻看着笔记本,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李县长,刚才听您介绍,东洪县创新性地邀请了民营企业家在党校给干部讲课,这个做法很有新意,也很大胆。请问是基于什么考虑?就不担心引起争议吗?毕竟,党校是培训党的干部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