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5章 范明芳的逆袭(1/2)
“太热情就对了,不然对不起你大明星的身份。要是你今天的阵仗不如那些二流明星,那才叫真的见了鬼了。要是那样的话,就是你愿意,我们歌迷会后援团还不乐意呢。”作为几百人粉丝团的副团长,范明芳明显感觉有些上头。
此刻她志得意满的,就像是出征的将军,感觉随时都能挥斥方遒。也不怪她为什么会情绪这么激动,主要也是因为她作为交换生,这一年的时间里,其实日子并不算好过。
九十年代,公派留学成为了许多学子们追求的目标。而当时最热门的留学国家,无疑是欧美和日本。这些地方以其先进的教育体系和广阔的发展机会,吸引着众多学生前往深造。
相比之下,港岛的一些大学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却并未被纳入留学的热门学校之列。再加上个人留学之风,还没有盛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前来港大求学的国内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尽管如此,这些来自国内的学生们,还是会自发地组成小团体。彼此相互支持、抱团取暖。然而,由于人数稀少,他们在学校的各个社团中,往往显得有些孤立无援。甚至,还会被其他社团有意无意地边缘化。
这种边缘化的情况,使得国内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他们无法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也难以与其他同学建立起广泛的社交网络。
范明芳初到港大时,哪怕其长相出众,学习成绩优异,也没有能融入到占多数的港岛学生中去。甚至一些人因她不会说粤语,而被嘲笑为北姑。
“北姑”这个词,在粤语里可不是什么褒义词。它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歧视和嘲笑意味。这个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当时第一批被称为“北姑”的人,是那些从华国大陆来到港岛等地,进入风月场所从事特殊职业的女性。这些女性大多因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却无奈地陷入了这样的行业。
而“北姑”这个称呼,就成了人们对她们的一种标签,一种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标签。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姑”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风月场所的女性,也开始泛指所有来自国内的女性。
而且,这种扩大化的使用,并没有改变其原本的负面色彩。反而让更多的国内女性,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误解。范明芳在了解到北姑这个词的歧义后,一时也是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在港岛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哪怕有李舜在背后支持,她对于那些无聊的人也是敢怒不敢言。最后只能以躲起来大哭一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哪怕当时哭得死去活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般,可生活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范明芳深知这一点,所以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在港大的求学生活。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她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不仅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文化背景,还要面对港岛学生对国内学生的偏见和歧视。要强的范明芳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将它们视为前进的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