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杨明实录:从穿越八十年代开始 > 第 639章 归宿

第 639章 归宿(2/2)

目录

李莉轻轻碰了碰杨明的手,示意他稍安勿躁。她微笑着对房东说:“您不必急于现在答复我们。这些东西对您来说意义非凡,我们非常理解。您可以慢慢考虑,我们愿意等您的消息。”

房东点点头,对两人说:“你们先随便看看吧,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可以跟我说。”

杨明的目光被墙上一幅水墨山水画吸引。画中远山朦胧,近水清澈,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中缓缓前行,意境悠远。画的右上角有题诗,左下角有一方红色的印章。

这题诗的书法,笔力遒劲,颇有古意。杨明仔细辨认着,印章的字迹有些模糊,得拿下来才能看清楚。

杨明指着那幅山水画,客气地说:“这幅画意境深远,题诗的书法也相当精妙,不知可否取下来让我仔细欣赏一下?”

房东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当然可以。”他搬来一把小凳子,小心将画从墙上取了下来,递给杨明。

杨明戴上随身带来的白手套,将画平铺在茶几上。轻轻拂去画角的一丝灰尘,仔细端详着那方模糊的印章。

定睛仔细一看,他的呼吸顿时一滞,题跋落款赫然是“方证”二字,其后还缀着“文肇祉万历甲申”的字样。

方证,字屼山,元代人。史载他笔下的花果、鸟兽皆“臻于神品”,尤其画鱼,更是生动传神。

奈何其作品流传至今者寥寥无几,以致名声不显,世人多未闻其名。目前公认的可靠真迹,唯有《濠梁鱼乐图》一卷。

想到此处,他的心头怦怦直跳。若眼前这幅山水画真是方证所作,那便是填补画史空白的重大发现!

他屏息凝视,细细揣摩。画中山石的皴法,既有宋代院体的严谨细致,又融入了元代文人画强调的“骨法用笔”,线条遒劲有力。墨色清雅,层次分明,水意氤氲间,仿佛能听到山泉潺潺。

这幅画若真迹,其价值难以估量。它不仅是一件稀世珍品,更是研究元代绘画风格演变的重要实物,足以在收藏界和学术界掀起波澜

但仅凭落款和画风还不足以定论。他开始了细致的勘验,用手轻触纸面,感受那细腻而坚韧的纤维。

这是典型的元代“皮纸”,历经数百年,已呈现出温润的“包浆”。墨色沉稳,在阳光下泛着紫光,这是古墨中特有的矿物成分才能形成的效果。

仔细核对印章的篆法和刀法,与已知方证作品上的印模分毫不差。文肇祉的题跋,用笔苍老,墨色层次丰富,且与万历年间的纸墨特征完全吻合。

杨明压下心中的激动,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的微笑。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过度的热情都可能让对方提高警惕,甚至坐地起价。

“这幅画意境深远,我很喜欢。”他顿了顿,目光从画卷上移开,转向房东,“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割爱,将它转让给我?”

房东爽朗笑了起来:“年轻人有眼光!”他抬手拍了拍杨明的肩膀,“喜欢就好,先不急着谈这个。画你先放着慢慢看,等你把我家里所的东方艺术品都过一遍,咱们再坐下来细聊。”

房东这番话,无疑是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看来,这房东也是个老江湖,不会贸然把自已心思说出来。

目录
返回顶部